找到相关内容238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遣除于彼之诤

    现在眼识--看到某一个事物的时候有人问说你怎么知道你的眼识--对于那个事物来讲是不欺诳的呢你怎么知道呢是他自己知道我看到外境的东西或是透过他后来的分别心--而认知的呢是怎么认知的比方说现量来讲的话它...的部分不可得因有很多种比如说因不可得或是果不可得或是能遍不可得等等有很多分析以后会出现的因类的时候又有更清楚的解释这个里面指的就是因不可得因可见不可得的部分先休息一下庚二、立自宗『对于外境以及识,是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5938751.html
  • 天涯佛子灵山缘

    秋意 一雨成秋,清晨,扑面而来的风带些许凉意,已经夏末秋欲来。 寒暑、晴雨,外境的变化更替之中,我们总习惯于不由自主地为之喜或悲,乐与愁,而心随境转,沉溺于外在感触所带来的触受,被牵引,忘记了实际,忘记了那能喜能悲,能乐能愁,能听能看的本来——那是不为外境所转、不因“乐受”而雀跃,也不因“苦受”而痛楚的,如如中,影现纷纭的世态,洞彻不变的一切。 ...

    天涯衲子

    |灵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2/1933543048.html
  •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好象战场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没有佛教徒的气质;如不持戒而修禅定,也会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像这一类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生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八...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5640548.html
  • 什么是修

    佛像,就是“所缘”。心缘一境,把心止住在这个佛像上,尽力不要变动,这个就是安住修,是修定的方法。   但是,我们在座中修定,总是要下座的吧。哈。所以,下座后,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各种外境,这时,就需要思维...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都随时思维这个理论,平时做事的时候,也经常拿这个理论出来结合所做的事来思维。遇到事情来的时候,这个理论就会自动跳出来,帮我们对付外境了。 嗯。今天只是说了说思维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1151424.html
  • 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   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况,就形成冲突、痛苦和烦恼。   而一切身心、外境的真相毕竟是缘起、无常、无我的。唯有真实洞悉这个真相、撤除自我保护的生存欲和操控外境的主宰欲,完全随顺因缘,冲突、痛苦和烦恼才能从根本上...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0457464.html
  • 以忍为力 ——湛弘法师

    ****、阻难的逆境,我们都能够任劳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恼怒心来;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维我们,甚至以各种上好的东西供养我们,在名闻利养的顺境当中,我们面对着一切外境都能够忍受,不为它所诱惑,不生起...,不为外境所转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 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忍”的格言警句,估计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要做到,可就不是一般功夫了,佛陀也在《遗教...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5576395.html
  • 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何解释?

    ;如果真明白了,就不会有疑惑。 极乐世界有没有?确实有。它与我们娑婆世界一样,决定是存在的。虽然决定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己变现的,不是从外境而来。大乘经讲:「虚空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极乐世界,绝对不是假的。我们心里想佛,佛就现前;想菩萨,菩萨就现前;想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就现前。这些都不是从外境来的,是从心想生,所以要有好的念头。恶念就是想妖魔鬼怪,善念就是想佛菩萨。你想过好日子,...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4183894694.html
  • 安心

    佛心,一个安的是众生心。   外境变幻万端,众生心生灭无常。以众生心对外境,欲求安心,无异是缘木求鱼。此刻安心了,却不知何时外境又要变迁,妄心又起烦恼,心马上又不能安了。   唯有当我们的心念不...

    若冲

    |安心|空性|智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1/2151031872.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止观?止观与定慧有何关联?

      如本法师答:止观是佛教(梵语Buddha-sasana)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在经论皆有所阐述之。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观而发慧,有...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02112899.html
  • 李炳南答:孙中山先生铭言: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对佛学这样崇拜,何以佛教仍不普遍?统请解释!(洪环)

    问:孙中山先生铭言: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对佛学这样崇拜,何以佛教仍不普遍?统请解释!(洪环)   李炳南答:亲之爱之曰仁,世上众生界线分九,种类则千差万别,不可穷尽,皆有其苦,各希得救。能普救者曰救世,分类救者,只可曰救某某。他教对众生之爱,或爱人而害物,或爱大而害小,多有差等,佛教则九界四生,视同一子,平等拔与,故称‘求世之仁’。其他哲学,多说外境...

    李炳南

    |析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320912952.html